-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排行榜 > 專題列表 > 正文
總統(tǒng)府
南京總統(tǒng)府已有160多年的歷史,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49年南京解放的100多年里,作為中國近現代政治中心的南京,這里多次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國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這里發(fā)生,或與這里密切相關,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動過。這一建筑群,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遺址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面積為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閱江樓景區(qū)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位于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樓高五十二米,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夫子廟
夫子廟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歷經滄桑,幾番興廢,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一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
棲霞寺
棲霞寺位于南京市,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fā)源地。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南京古城墻
南京明城墻修筑于明朝,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歷時28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內向外形成了皇城、宮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環(huán)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guī)模恢弘雄壯,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墻的外廓城墻更是超過60公里。
雨花臺
雨花臺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qū)。
鐘山風景區(qū)
鐘山位于南京東北郊,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因山頂常有紫云縈繞,又得名紫金山。有鐘山龍蟠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跡薈萃之地,亦是全國生態(tài)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
玄武湖
- 中文名 :越秀公園
- 外文名 :Yuexiu Park
- 景點級別 :AAAA級
- 地理位置 :廣州市越秀區(qū)解放北路960號
- 景觀 :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四方炮臺等
- 所屬國家 :中國
- 所屬城市 :廣東省廣州市
- 適宜游玩季節(jié) :3月-10月
- 建議游玩時長 :2-3小時
- 門票價格 :免費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 開放時間 :每日06:00~21:00
- 著名景點 :金印游樂場
- 面積 :69萬平方米
叢葬地紀念性景觀設計(叢葬墓群)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叢葬地紀念性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觀設計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南京哪些地方好玩?
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會,地處中國東部地區(qū),長江下游,瀕江近海。
景點
二、古代的大型墓葬或皇帝陵墓是什么樣子的
查看詳細請到<a href="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 target="_blank">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a>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傳說
2001-01-18 09:54:00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采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一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后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zhàn)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后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tǒng)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tǒng)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了前無古人的業(yè)績。后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lián)系在一起,但對于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臺(今河北平鄉(xiāng)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fā)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于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麼一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於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并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后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后,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后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后共用了37年,大規(guī)模的修筑是在統(tǒng)一后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馀丈,周5里余,墓基極深,并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中華萬博網)
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zhàn)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云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千秋偉業(yè),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后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于80萬,幾乎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qū)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qū)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妒酚洝酚涊d:"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fā)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guī)??涨埃劽谶兊谋R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fā)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qū),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fā)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qū)、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guī)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于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么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于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筆者曾著文提出過異議。在筆者看來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見拙作《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后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huán)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于這個觀念始于何時,無從考起。筆者曾以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現在看來這個結論不夠全面,也不甚確切。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厮鞅绷魍窘浭蓟授1?。"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后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fā)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huán)水"的造陵觀念對后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huán)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后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huán)水"的建陵思想。
地宮被盜的傳說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fā)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戲水位于陵園東北的新豐鎮(zhèn)附近)距陵園不足10華里。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于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jié)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較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只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zhàn)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好客觀地永遠了劉邦的原話。后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fā)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安下心來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作為一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歷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只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宇宮室,并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傊畯摹妒酚洝?、《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的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fā)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空無一人不同于《漢書》,如"項羽入關發(fā)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fā)揮,字里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漢書》作者班固別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酈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墒撬抉R遷只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梢娺@兩位史學大師對于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tài)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后來的記載則肯定的說:"項羽入關發(fā)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里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fā)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日月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于外,并且遠達云南以南。至于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后,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保ㄎ洳]、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細推敲一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并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后者由于質量輕,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于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宮之后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后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么,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tǒng)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筆者查閱了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發(fā)現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一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chuàng)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園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yè)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xù)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創(chuàng)。早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tǒng)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后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guī)模和基本格局。從統(tǒng)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guī)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guī)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后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fā)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zhèn)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fā)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fā)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并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長達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
三、景觀設計表現技法
景觀的含義(原稿)
時代建筑 2002/1
俞孔堅
北京大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心
北京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
摘要:本文從四個層面探討了景觀的含義:(1)景觀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在空間上與人物我分離,景觀所指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土地、人對城市的態(tài)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觀作為生活其中的棲息地,是體驗的空間,人在空間中的定位和對場所的認同,使景觀與人物我一體;(3)景觀作為系統(tǒng),物我徹底分離,使景觀成為科學客觀的解讀對象;(4)景觀作為符號,是人類歷史與理想,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作用與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觀是審美的、景觀是體驗的、景觀是科學的、景觀是有含義的。
關鍵詞: 景觀, 場所, 風景
Meanings of Landscapes
Yu Kongjian
Bei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4)Landscapes as symbol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
Key words: Landscape, scene, place
引言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qū),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辭海,1995);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與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態(tài)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學家把景觀當作資源;而更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美化運動者和開發(fā)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燈,園林綠化和小品。而一個更文學和寬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Webster's英語大詞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1976 )。
本文則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及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觀是審美的、景觀是體驗的、景觀是科學的、景觀是有含義的。
1、 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1.1景觀作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觀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成書于公元前的舊約圣經,西伯來文為"noff",從詞源上與"yafe"即美 (beautiful)有關。在上下文中,它是用來描寫所羅門皇城耶路撒冷壯麗景色的(Naveh,1984)。因此這一最早的景觀含意實際上是城市景象??梢韵胂螅@是一個牧羊人,站在貧瘠的高崗之上,背后是充滿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則是沙漠綠洲中的棕椰與橄欖掩映著的亭臺樓閣宮殿之屬。因此,這時的景觀是一種鄉(xiāng)野之人對大自然的逃避, 是對安全和提供庇護的城市的一種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觀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實際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意,一直延續(xù)到現在,但該詞所包含的內涵和其背后所傳達的人類審美態(tài)度,卻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xiāng)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yè)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yè)城市的對抗。
1.2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鄉(xiāng)村,使鄉(xiāng)村也成為景觀" (Cosgrove,1998,P70)。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將人束縛于君權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人如母親襁褓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存與生活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yōu)榭梢越粨Q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城市,同時不斷向鄉(xiāng)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新貴族們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來組織和統(tǒng)領理想的鄉(xiāng)村風景,實現一種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新秩序。而畫家(更確切地說是資助畫家們的新貴族)眼中的城市理想社會和人與自然新和諧的"理想城市"是嚴格幾何的、紀念性的和完全基于透視學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尓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1.3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意的第二個轉變,源之于工業(yè)化帶來的城市環(huán)境的惡化。工業(yè)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huán)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與高雅的形象被徹底毀壞,相反成為丑陋的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與田園成為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而非Gardening); 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qū)運動。
至此,文明社會關于景觀(風景)的態(tài)度經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轉變的軌跡從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壯麗的城市,到設計與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鄉(xiāng)村作為城市的延伸和未來發(fā)展的憧憬,進而發(fā)展到畏懼城市、背離城市,而把田園與郊野作為避難之所,從而在景觀中隱隱地透出對自然田園的珍惜與憐愛。
景觀的這一審美內涵上的遞變,也明顯地反映在景觀保護、設計、創(chuàng)造及管理的態(tài)度上(見表1)。
表一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的含意及遞變
社會經濟形態(tài) 莊園及封建領主制經濟為主 文藝復興時期,城市經濟上升 工業(yè)化,城市經濟主導
美的景象(景觀所指) 神圣而壯麗的建筑的城市 美的鄉(xiāng)野,作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經濟的資源 美的田園與自然,作為對城市的逃避和對抗
景觀的營造 宅院、宮苑 在描繪和再現鄉(xiāng)村風景的同時,營造城市化、幾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園林) 將自然引入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tǒng))或將城市引入田園(田園城市和田園郊區(qū))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感知對象,是基于物我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即人作為欣賞者。但同時,人在景觀中寄托了個人的或群體的社會和環(huán)境理想。陶淵明的桃花源也正是這樣意義上的景觀,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國士大夫的社會和環(huán)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說"內在人"眼中的景觀則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觀作為一個棲居地的含意。
2、 景觀的棲居地含意: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2.1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無論是作畫或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的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德歌爾的棲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棲居的過程實際上是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居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龍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風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門通往山后的小路,還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樹叢,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結果,是人們對大自然豐饒的選擇和利用,也是對大自然的刻薄與無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諧景觀并不是歷來如此,也決非永遠如此,正是在與自然力的不斷協(xié)調過程中,有時和諧,有時不和諧,最終自然教會了人如何進行生態(tài)的節(jié)制,包括如何節(jié)約土地和水,保護森林,如何選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輪種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孟子•梁惠王);懂得"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周禮•地官)。
城市中的紅線欄桿、籓籬城墻、屋脊之高下、門窗之取向,農村的田埂邊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運河馳道、邊境防線,無不是國與國,家與家和人與人之間長期競爭、交流和調和而取的短暫的平衡的的結果,即Jackson所謂的政治景觀(1984)。
2.2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與具體的場所聯(lián)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Norberg-shulz ,1979,P8)。與時間和空間概念一樣,場所(地方)是無所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yōu)橛?,使抽象變?yōu)榫唧w,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fā)點和終點。哲學家們把場所上升到了一個哲學概念,用以探討世界觀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學家、建筑及景觀理論學者又將其帶到了理解景觀現象的更深層次。對場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須從場所的物理屬性,主體人與場所的內-外關系,以及人在場所中的活動,無所不在的時間,四個方面來認識.這四個方面構成景觀作為體驗場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
⑴場所的物理屬性
場所由空間和特色兩部分構成,也可理解為空間和資源特征。關于空間的結構的分析,一個是點--結--線--面模式,最典型的是Lynch的節(jié)點-標志-路徑-邊沿-區(qū)域模式(1969),和"內--外"(Outsider-Insider)模式。后者可通過底面、頂面、圍合、豁口、邊界等元素來分析,并通過向心性、指向和節(jié)奏來強化空間感。在中國人的景觀認知模式中,場所現象的空間更象"盒子中的盒子",無論是風水模式、中國畫中的空間構圖、宗教神話中的洞天福地,都體現了這種空間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稱為葫蘆模式(俞孔堅,1998)。點--線--面模式與葫蘆模式是可以結合的,這種結合將更有利于我們對空間的把握。
而空間的特色則是由更為具體的物質成份及其狀態(tài)所決定的,它具體描繪了構成空間的元素或成份,物體質地,光線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圍。如哈尼族村寨景觀中蘭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綠色的森林,長著青苔的房頂,著紅衣服的哈尼少女,趕著老黃?;丶业睦先说倪汉嚷?,竹筒飯的消香……。所有這些共同鑄成了一個場所的特色和氛圍。這些都形成了景觀的地方個性,或地理性格。
⑵關于主體人的內-外關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觀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景觀的表達,而后者是景觀的印象。后者以一種走出景外看景的距離感和主客觀分離的姿態(tài)來研究景觀,導致了景觀作為風景的藝術觀,以及景觀作為實證地理學的區(qū)域概念和系統(tǒng)概念的科學觀,人文地理學及現象學則強調對景觀的地方性的認識必須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對景觀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認為景觀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們觀看的對象;景觀是一種社會生活的空間,景觀是人與環(huán)境的有機整體,這與實證主義的主-客觀分離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景觀的評判是作為一個生活和工作的空間,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場和角度來評判和認識的;所有景觀都表達了一種理想,一種經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創(chuàng)造天國的理想。
⑶關于場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動:定位和認同
場所(地方)是人與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體驗的最直接、最具體的中心,與其說場所是通過其地點、屬性或者社區(qū)所定義的,不如說它們是通過人在特定場合下的體驗所定義的(Relph,P141)。場所在英文中的含意與發(fā)生,產生(Take place)相聯(lián)系,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和文化中關于世界創(chuàng)生的傳說都是把混沌無秩作為世界前的狀態(tài)。當天地分開,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鳥、獸、人文開始成形之時,便有了場所。所以場所使無變?yōu)橛?,從無秩走向有秩,所以場所的形成在于對世界的組織,將世界分化為性質上各有區(qū)別的獨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結構以反映和引導人們的體驗。而要獲得場所,感覺到場所的存在,則依賴于人的體驗,這決定于兩個方面:即:定位和認同,前者說明人是否感覺到以某地方為中心或節(jié)點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則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與客觀的秩序發(fā)生共鳴與和諧。如果兩者是肯定的,則場所是有意義的,或者說是有場所感的。否則,要么是在空間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無所適從;要么所從不適,而茫然不知所去,這便是場所感的喪失(Placeless)(Relph,1976)。
a.首先關于定位,它主要和空間的結構特征相對應,中國文化景觀中的葫蘆模式,如以穴位為中心的四神獸風水圖式,便是一個傳統(tǒng)中國人的空間定位模式。基于這一模式,中國大地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地方系統(tǒng),或國土定位系統(tǒng),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結構是仰觀天象、星座,地分經緯,以昆侖為祖山,長江、黃河、五岳為四至和環(huán)護,次級定位系統(tǒng)則圍繞州府、縣衙,辯龍山、龍脈,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爾標以風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間定位座標,使棲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置,猶如座胎于母親子宮中的胎兒,依偎于自然母親的懷抱中,獲得安寧的棲息(圖10)。中國人的葫蘆模式是一個棲居的模式,是一個基于農業(yè)生產方式的空間定位模式。林奇的點線面模式則給運動于景觀中的人一個空間定位系統(tǒng)和參照,通過這些空間元素,形成整體城市的印象,指導人在城市中的運動。節(jié)點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間的節(jié)奏和變化,都使場所的秩序感得以強化。
b.場所對人的活動的作用的第二個方面是認同,它是與地方的特色和個性相對應的,認同即與特定的環(huán)境成為朋友,或者說是使自己歸屬于某一場所,和這一個地方上的社會群體。認同于一個場所,是一個適應于這個地方的所有自然過程與格局以及社會的過程和結構的結果,是個體人的秩序與其腳下的土地,頭頂的蒼天,以及周圍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諧同,當對方告訴你是來自哀勞山的麻栗寨時,他實際上帶給你的是哀勞山半山腰上的那個村寨,寨子上頭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霧,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叢樹,那一堆巨石;他實際上還帶給你那又長又粗的竹筒煙槍,男子頭頂的紅頭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紋繡花,還有竹筒米飯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長街宴、神樹上的祭臺。這里,人成為場所的一部分,場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正如場所的方向與定位功能取決于場所的空間結構屬性,人對場所的認同則是對應于地方的物質特性。物質屬性、人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含義是構成場所整體個性特征的基本元素。
作為一個景中人,你歸屬于某一場所,認同于該場所,你在景中的狀態(tài)越深入,你與場所的認同感就越強(Relph,1976,P49)。只有成為景中的人,歸屬于場所的自然過程、自然力以及場所的社會過程和地方之神,認同于它們,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場所感,一種自覺的場所歸屬感,而由場所構成的景觀才具有意義(圖11,12,13)。
(4)時間性
自然過程是有時間性的,而人的存在影響了自然過程,這里,人替代了時間而起作用,所以,Jackson說"景觀是人們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推進或阻礙自然過程的空間"(1984,p8)。景觀的時間性也意味著景觀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這種變化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關系。即:人類的欲望、生產技術以及自然力。作為人類棲居地的景觀從和諧的田園,到不和諧的大工業(yè)城市,再到田園城市理想,最終走到花園郊區(qū)和高科技園,正是一個"欲望-技術-自然力"三者之間由平衡到平衡的打破,再到新的平衡的建立這樣一個過程。
人類的欲望從最低級的求生欲望、繁殖欲望,到社會交流的欲望,從物質欲望到精神的欲望,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而人類的欲望又推動了人類生產技術和改造自然技術的變革,從木棍石斧,到牛拉鐵犁,再到蒸氣機、汽車、直到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使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的欲望在一步步滿足之后,又一步步升高了更大的欲望。人與自然力的關系也從我-您到我-它,再到我-你的關系。對自然則從恐懼到掠奪,再到友善的轉變。景觀也從恐懼的,紀念性的,再到親切的,人性化與生態(tài)化的景觀轉變。
3、 景觀作為系統(tǒng)的含義:科學、客觀地解讀
武陵人所見的桃花源除了其優(yōu)美和諧的畫面和作為一個和諧社區(qū)的棲息地之外,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是一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任何一種景觀:一片森林,一個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質、能量及物種在流動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結構的。
在一個景觀系統(tǒng)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上的生態(tài)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tǒng)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tài)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長,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fā)回到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Gaia)理論(1979),大地本身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系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即水平生態(tài)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yǎng),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yǎng)魚的場所;最后富含著養(yǎng)份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tài)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yǎng)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tài)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tài)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tǒng),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tǒng)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tài)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yǎng)階,其功能是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tài)關系則存在于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tài),動物生態(tài)、個體生態(tài),種群生態(tài)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tài)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營養(yǎng)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tài)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tài)本身所能解決,因而又必須借助于社會學、文化生態(tài)、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
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述生態(tài)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
4、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與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Lynch and Hack ,1998,P173),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tài)和功能。所有景觀都由這些組成,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如水)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上下文中才能顯示(Spirn, 1998, p.15)。海德歌爾把語言比喻作人們棲居的房子,"而景觀語言則是真正的人的棲居地"(Spirn,1998,p16),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地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無論是頭頂的白云、足下的大地、山川、河流、動植、鳥蟲,漢字無不是所指對象的象形與抽象的結果。從辨認各種足跡來知曉鳥獸活動的信息,以便避猛獸而獵獲食物,到燒龜察裂文以卜吉兇,再到仰觀天象,俯察地形,以判風水之祥惡,甚至于到現代,人們還從鳥獸的行跡來預測地震,從蟲魚的行為來判雨晴。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fā)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避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地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它們的形態(tài)、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的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它們所講述的故事可能是神秘的、悲壯的、美好的、喜劇性的或是殘酷的。自然山坡上的一株樹,花開花落,或興或衰,講述了季節(jié)的更替,其與生境或土壤的適應或不適應。而山寨門口的一棵神樹,卻有著更多的含義,它是全寨人精神生活的中心,樹的興衰,可能預示全村人的吉兇。但對外界人來說,這棵樹再平常不過了。
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這一看似簡單的概念,卻有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它包含視覺景象的含義,但遠遠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廣場、街景、園林綠化,從城市到牧野,它都寄托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現今中國城市美化運動本身反映了一個特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意識形態(tài);它也包含地理區(qū)域的含義,但遠不止是地理科學家用自然科學方法所能分析和理解的,它更重要的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是人在茫茫大地的之上和嘈嘈社會之中的棲居之所;景觀作為系統(tǒng),具有整體有機性和復雜性,從后花園到城市、區(qū)域國土、甚至全球,都猶如生命的機體,有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復雜的聯(lián)系;景觀是符號,但它遠不只是廣場上的雕塑和紀念物之類,它是自然及人類社會過程在大地上的烙印,是關于人類社會歷史和自然系統(tǒng)的書。因而,景觀既是未來生活世界的憧憬,也是歷史生活場景的印記,更是現代生活的空間和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Casey,E.,1998, The Fate of Pla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ley.
Cosgrove, D. E.1998,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dison, Wisconsin, USA.
Forman,R. T. T.,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degger, M. 1971.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and Thought (Trans. by A.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Jackson, B. 1984.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MA.
Lovelock, J., 1979. Gaia :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Lynch, C. and Hack G.,1998, Site Planning (3rd edi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USA.
Lynch, K. 1960.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New York, Praeger.
Meinig, D. W. 1976. "The beholding eye: 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anuary): 47-53.
Naveh, Z. and A.S. Lieberman. 1984.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Norberg-Shulz, C., 1979. 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 London, England, Pion Limited.
Spirn, A. W. 1998. 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London.
俞孔堅,1998 理想景觀探源: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四、越秀公園(廣州市旅游景點)詳細資料大全
越秀公園是廣州最大的綜合性公園。越秀公園主體越秀山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臺”而得名。
園內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或“楚亭”)視為廣州的雛型。園內還有鎮(zhèn)海樓、古城墻、四方炮臺、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碑、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點。
公園所處區(qū)域,自元代以來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2006年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基本介紹
公園構成
越秀公園 公園由主峰越井崗及周圍的桂花崗、木殼崗、鯉魚崗等七個山崗和北秀、南秀、東秀三個人工湖組成。全公園內山水相依,風光自然。亭、臺、樓、閣、廊、榭等園林景點,極富嶺南特色。每年的春、秋兩季公園會舉辦的花卉展,歷年都有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公園歷史
越秀公園是廣州最早的公園之一,也是廣州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園。廣州解放后這一構想得到了實現。如今,越秀公園自然風景優(yōu)美,富有亞熱帶地區(qū)的景物特點,而且還保存了各種歷史文物和遺跡。新建的園道還連線著各個景點。古代時期
越秀公園的主體,越秀山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山,早在秦漢時期,就是廣州的風景名勝地。兩千多年前,在嶺南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南越王趙佗,就曾在此山大宴群臣,并盛情款待漢高祖劉邦派來的使者陸賈。越秀山上有越王臺舊址,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趙佗都要到這里登高游樂,隨行官員在臺上跳起越族歌舞,故又名歌舞岡。 南漢時期,南漢主曾以越王臺為游宴場所,在登山路上廣植奇花異木,稱為“呼鑾道”,道旁遍植金菊、芙蓉,南漢君臣常在此歡度良宵。 到了宋、元、明時期,越秀山已經成為廣州的一個較為著名的景區(qū),如粵臺秋月、粵秀松濤、象山樵歌、粵秀連峰、鎮(zhèn)海層樓等,歷代“羊城八景”無一例外地把越秀山作為重要的景區(qū)列入。近現代時期
1925年,廣州市 *** 令工商局將越秀山籌建為孫總理紀念園。 1926年,廣州市民自動發(fā)起公園游藝會,籌款建公園,同年12月,越秀公園舉行開放典禮。 1950年開始,廣州市 *** 組織民眾,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越秀山名勝古跡實施開發(fā)和維修,同時全面整頓綠化。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朱光,還為新建的門樓牌坊題詞“越秀公園”。 1957年11月7日,新的越秀公園正式向廣大市民開放,并成為全市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公園面積超過75萬平方米。 2006年1月,該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接待名人
建國后, *** 、 *** 、朱德、周恩來和 *** 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經多次來該園視察觀光。其中,毛主席曾七次在越秀山游泳場游泳,朱德曾專門為越秀公園賦詩一首《游越秀公園》: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此外,越秀公園曾接待過尼克森、西哈努克、金日成等20多個外國元首及友好團體前來游覽。地理環(huán)境
地勢地形
越秀公園是山地公園,越秀山屬白云山余脈,東西部延約3公里,海拔70余k米。歷史上又名粵秀山、越王山。明代永樂年間,山上曾建觀音閣,所以民間又常稱之為觀音山。 越秀山是廣州的風水寶地,從地理形態(tài)看,廣州負山帶海,北倚五嶺余脈九連山,南臨伶仃洋;左有羅浮山,右有青云山作為“朱雀”、“玄武”拱衛(wèi)并延伸至廣州的白云山和越秀山。從地圖上看,白云山和越秀山像巨大的蒼龍,在珠江畔,形成“飛龍吸水”之勢。生態(tài)環(huán)境
越秀公園是廣州市城市中心區(qū)范圍內面積最大的綠地,是以混交林和湖泊為基礎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園內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園中植物種類多樣?,F存植被是人工植物和天然次生植被的混合體。喬灌木和地被共127科460種。其中鄉(xiāng)土植物275種,非鄉(xiāng)土植物185種。喬木146種近22萬株,以陰香、榕樹、土蜜樹、樸樹、構樹、龍眼、白蘭、臺灣相思、洋紫荊、蒲桃、人心果為主;灌木121種,有桂花、朱蕉、海桐、假連翹、紅背桂等;地被植物143種,有海芋、白蝴蝶、蒲草、腎蕨、蟛蜞菊、大葉仙茅、鳶尾、龜背竹等。棕櫚植物19種,竹類植物8種,藤本植物10種,水生植物3種,時花10種。這里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 公園內豐富的植物種類,茂密的竹林、樹林和大片草地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覓食和棲息環(huán)境。園內共有有鳥類43種,還引來了南美洲的候鳥。另外公園還棲息著犬蝠、東亞伏翼、扁顱蝠和小黃蝠。蛙類6種,魚類10種,公園有昆蟲66種。園內景點
明代古城墻
從中山紀念碑后邊,折向西行,可見一段約200多米的古城墻,逶迤伸展,隱沒在叢林深處。它東起小北門(今小北花園),西迄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交會處),共長約1100多米,斷斷續(xù)續(xù),橫跨越秀山。它是廣州保存的惟一一段明代城墻,也是廣州現存的最古老的城墻。明代初年,朱亮祖鎮(zhèn)守廣州,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段城墻是廣州城垣的歷史遺產,與鎮(zhèn)海樓、五仙觀后面的鐘樓一起,被人們認為是明初廣州三大地面古跡之一。 越秀公園鎮(zhèn)海樓
鎮(zhèn)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zhèn)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后又題名為“鎮(zhèn)海樓”,有雄鎮(zhèn)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 關于鎮(zhèn)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曾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鐘山,游覽中途,鐵冠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zhèn)壓住“龍脈”,否則日后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后,急忙派人到廣東調查,發(fā)現廣州的越秀山上現王者之氣。隨后朱元璋下詔,命令鎮(zhèn)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zhèn)住。于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zhèn)海樓。 鎮(zhèn)海樓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樓高28米,闊31米,共五層。第一、二層用紅砂巖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墻,外墻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墻綠瓦,造型古樸獨特。樓前對峙一對二米高的紅砂巖石獅,為明代雕刻。清初詩人屈大均曾有詩贊鎮(zhèn)海樓“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在清朝時期,鎮(zhèn)海樓一直是廣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樓頂,可以看到珠江和白云山。五羊石雕
五羊石像屹立在公園的木殼崗上,是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它建于1959年,由尹積昌、陳本宗、孔丘傳3位雕塑家創(chuàng)作。整座石像用130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體積為53立方米,這座雕塑,被視為羊城的標志。中山紀念碑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觀音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底為方形,向上漸小而尖,碑內有梯級可回旋至頂,第一、第二層四面都可憑欄俯瞰。更高處,每層有窗可向外遠眺。碑基上層四面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征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長約7米、寬約4米的巨型花崗石,上面刻著孫中山的遺囑。碑體所在平臺,有鐵欄桿,周圍樹木郁郁蔥蔥。孫中山紀念碑與中山紀念堂同處于廣州城傳統(tǒng)城市中軸線上,連成一體,成為廣州近代城市的標志。現為國家級重點文明保護單位。廣州美術館
廣州美術館位于越秀山鎮(zhèn)海樓東側,是一座近代所建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文化建筑。其前身為仲元圖書館,1927年由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提議創(chuàng)建,由建筑師楊錫宗設計,1930年建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式樣仿北京故宮的文華殿。1957年,經朱光市長倡議,廣州市 *** 批準成立為美術博物館,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美博館之一。大樓后側增建畫廊,設有高劍父紀念館和陳樹人紀念館兩個分館。紹武君臣冢
明末,隆武帝的弟弟朱聿流亡到廣州后,于1646年末在廣州建立朝廷,年號紹武。紹武朝廷只存了40天就被清兵所滅。紹武君臣冢,1955年因興建體育館從流花橋附近遷到木殼崗下。被列為廣州文物保護單位。君臣冢埋葬的是南明諸王中的紹武帝朱聿粵和他的臣屬等十五人。僅是一塊碑石和一抔黃土。伍廷芳墓
位于越秀山孫中山紀念碑的東面。伍廷芳是我國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總長、外交部長、代國務總理等職。伍朝樞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長、廣東省 *** 主席等職。兩墓之間前面建一碑亭,亭內立孫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墓東北面塑有伍廷芳銅像。 越秀公園周圍交通
1、捷運二號線越秀公園站下車即可。 2、公交109、110、111、201、b10、b2、271、278、301、543、550、886A、886、夜15、夜25、夜41可到公園北門站。游玩線路
“越秀十美”特色游——詩一般的文化漫游 越秀公園 五羊仙蹤(五仙觀)——光孝菩提(光孝寺)——南越遺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越臺秀色(越秀公園)——蘭圃春深(蘭圃)——中山華堂(中山紀念堂)——沙島晴波(二沙島)——雙門古道(北京路步行街)——霓映長堤(沿江路、長堤)——河浦紅樓(新河浦、恤孤院路一帶)。 游走廣州傳統(tǒng)中軸線——穿越時空隧道 五羊石像及鎮(zhèn)海樓——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北京路廣府文化商貿旅游區(qū)——海珠廣場(廣州解放紀念像)——長堤老廣州風情街區(qū)。 樂享千年商都核心——吃喝玩樂盡逍遙 環(huán)市東中央商務區(qū)——北京路商業(yè)步行街——文德路文化商業(yè)街——流行前線中華廣場——海印電器總匯——狀元坊——流花服裝市場——萬菱玩具精品廣場——長堤酒吧街。 廣府水城綠道游——重拾水城記憶 麓湖生態(tài)功能區(qū)——越秀公園(五羊石像、明代古城墻、鎮(zhèn)海樓)——東濠涌水文化片區(qū)(體驗親水綠道、東濠涌博物館)——二沙島文化藝術風情區(qū)(廣東美術館、星海音樂廳、體育公園、發(fā)展公園、林則徐紀念園)——海珠廣場——珠江夜游。 廣府微博游——透視城市傳統(tǒng)的底色 游主題博物館:五仙觀(越秀區(qū)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美術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即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 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南越王宮博物館。 游微型博物館:陳樹人紀念館——東濠涌博物館——廣州市東平典當博物館——萬木草堂——廣府文化會館——北京街考試博物館——光塔街民族博物館——高劍父紀念館。 4小時朋友游覽線路 游覽時間:4-5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捷運,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公園南門 > 孫中山讀書治事處 > 中山紀念碑 > 明代古城墻 > 五羊仙庭 > 南秀湖 > 明紹武君臣冢 > 韓國園 > 越秀泳場 > 竹林景區(qū) > 成語寓言園 > 鯉魚頭文體娛樂區(qū) > 錦園 觀魚區(qū) > 公園北門。 4小時家庭游覽線路 游覽時間:4小時 適合人群:家庭 到達方式:捷運,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正門 > 北秀湖 > 蔭生植物區(qū) > 小天使樂園 > 南秀花苑 > 明紹武君臣冢 > 五羊仙庭 > 明代古城墻 > 廣州博物館 > 金印游樂園 > 兒童樂園 > 公園東門。
以上就是關于叢葬地紀念性景觀設計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