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課程和技能性課程區(qū)別(工具性課程和技能性課程區(qū)別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工具性課程和技能性課程區(qū)別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淺談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信息技術課堂的興趣
信息科技課程本質上應是一門工具性課程,不宜學科化太強,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也是一門培訓性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等。在傳授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養(yǎng)受教育者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交流信息、創(chuàng)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信息工具的實踐,將這些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讓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即信息素質。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的興趣很高,也最喜歡玩電腦了,但是就是不喜歡上信息技術課。
而且,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課一般都在網絡教室中上,在網絡環(huán)境下上課,普遍存在著兩個主要的問題,影響著正常的教學秩序:一是課堂上自發(fā)的進行QQ 及進入各種聊天室中聊天,這類狀況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進入網絡游戲,這類狀況以男生居多。 學生進入電腦室后的第一動作是上網,看看網友上線沒有,如網友在線,即開始打招哹進行聊天。每個人一般都有10 個以上的網友,而玩游戲者則抓緊時間,進入相關網站,繼續(xù)上次未完的游戲。老師上課了,很多人根本不聽,老師走過來,立即將窗口最小化或關閉。老師眼快不如他手快。這兩種情況可以通稱為課堂網癮。 面對此類現(xiàn)狀,我們要問: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差錯呢? 分析種種狀況,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學生將信息技術課誤認為電腦課、計算機課,與傳統(tǒng)的美術課、音樂課等等相提并論,認為上課就玩玩電腦,而事實遠非如此。除了上機操作,當然這個操作也不是隨隨便便的,要完成相應的課堂任務,還要掌握必要的對于他們來說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
二、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太滿意,比如: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使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難以適合全部學生;學生偏愛實際操作,教師在教授信息技術理論的時候,學生興趣不大。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們把信息技術學科當作普通學科去教,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注重知識卻忽視了技能,教學中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學生受到網絡和網絡游戲的“誘惑”。 目前,互聯(lián)網上能進行網上聊天的聊天室還真不少,比較有名的是騰訊QQ,它平時通常都有成百萬人在線,學生可以按在線人員的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網友進行交流,以此來滿足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同類溝通需求。由于學生長期在學校中學習和生活,極少有機會與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與之溝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坦率的筆談以緩解由于學習的重負和嚴格的校規(guī)造成的心理壓力。另外,處于青春萌發(fā)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潛意識,在這神秘的網絡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見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因面談受到拒絕和奚落而造成的難堪。再加上QQ 號是可以免費申請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學生青睞。由于青少年具有對未知異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學生一般在網上尋找的多是異性網友,年級越高這種情況越多?,F(xiàn)在上網QQ 已成為青少年學生的時尚,由于平時上機機會不多,信息技術課的上機課自然成了上網QQ 的大好時機了。
現(xiàn)在很多大型的網絡游戲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武打小說,迎合人們爭奇好勝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體技術而產生的互動功能,使網絡游戲者進入故事的仿真環(huán)境,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對自己所扮角色進行自身價值的創(chuàng)造,努力攀升。游戲者在那里是行為的主體,可以隨心所欲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指揮水平,所以極能吸引青少年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在心理知覺與認知形態(tài)上會產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當他取得進階時會表現(xiàn)出一種比人優(yōu)越的機能狀態(tài),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亢奮,激勵他向更高階次努力,這種亢奮的精神使他不顧一切地(時間、精力、金錢、學校規(guī)章制度、教師和家長的規(guī)勸)繼續(xù)下去,這種爭取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個人更佳業(yè)績的心理使他完全專注投入于非常狹小的注意焦點中,這種心理效應對學生的正面影響是對于他們的智力開發(f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負面影響是容易產生網絡成癮癥。
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針對性的對策,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對于教師,我們應清楚,與其它基礎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最大特點是一門集知識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課程。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既學好理論知識,又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但如果用傳統(tǒng)的方式傳授知識,就把該課程在技能培訓方面的要求給忽略掉了,導致了課程教學的嚴重畸形。傳統(tǒng)學科強調打好基礎,而信息技術課則可以“急學先用,立竿見影”。因為對廣大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還不是一個專業(yè),也不是一種理論課程,而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所以應當提倡學以致用,要使學生都能輕松自如、興趣盎然地進入信息技術應用的大門,不要難倒他們,更不要嚇倒他們。
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方便快捷地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各種各樣有用的信息。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計算機特別是互聯(lián)網絡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信息技術傳播的信息內容不一,魚龍混雜。由于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及管理不便,網絡上充斥著色情、暴力、兇殺等污染社會風氣的信息,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面對浩如煙海、漫無邊際的數(shù)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無用,以及如何獲取有用信息等對學生至關重要,否則將很容易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還要求學生在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守一定的倫理規(guī)范,不得危害社會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能隨便下載信息,拒絕迷信、污穢信息,不搞惡作劇。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加強信息倫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復制操作"時,告訴學生不能隨意復制他人的圖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在為學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戲的同時,還要告誡學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戲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電腦游戲,而荒廢學業(yè)。
一、從玩游戲入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中學生最主要的特點是好奇、好動、愛玩游戲,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把信息技術新課的引入融于游戲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快樂的學習,自覺的學習。 學習鼠標的操作是比較枯燥,如果讓學生上課直接去學習,學生肯定是沒有興趣的,而強迫其學習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教學“如何用鼠標”的過程中,采用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 Windows 中的紙牌游戲,看看哪位同學能把這個游戲順利的完成。學生在紙牌的移動過程中,他們的熱情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再結合教學目標,講解一下鼠標操作的要點,這樣,經過一、二節(jié)課的練習,學生在操作鼠標的時候就能得心應手了。通過這個辦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就完全被調動起來了。
二、上課時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學生容易理解。 信息技術學科中有很多知識都是比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學生所理解的,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應該在上課的時候,將深奧的知識講的通俗易懂,這就要求我們多鉆研教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多運用能被學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我通常將計算機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過眼睛,鼻子等器官獲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計算機的輸入設備;人類獲得信息后由大腦處理,大腦就相當于微處理器;經過處理后再由嘴巴等說出來,那嘴巴就相當于輸出設備。這樣一講,學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自由操作。 根據(jù)調查許多學生對計算機都充滿了新鮮和好奇,因此他們都愛上信息技術課,可是老師一再強調不要動這,也不要動那,一定要跟著老師走。當然,教師這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只能使學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膽小的同學怕把計算機弄壞,就什么也不敢動,慢慢的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計算機課的時候,總是給予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不強調那么多,適當?shù)慕o學生以指引,一般計算機是不會出毛病的。這樣做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它們的實踐能力。
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和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課,一定不要照本宣讀。很多初中學生上計算機課,上著上著就覺得沒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學們就失去學計算機的積極性了。我們應該多運用新鮮、有趣的事物進行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剛開始教學word97 的時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帶繪圖軟件讓學生進行自由繪圖,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畫出了小鳥,大樹,汽車等很多圖畫,還畫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圖案。當然,我們還可以在學生的機器中裝一些學習軟件,來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趣了,對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進行教學,完全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不但不會增加負擔,反而有利于教學,學生們也就學的更輕松更愉快。
五、在課堂中適當補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當今世界,科技的發(fā)展,促使計算機也在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計算機的實用性和現(xiàn)實性很強,必須給學生講述一些新知識和新信息,這就要求計算機教師必須走在其他學科教師的前面,把有關計算機方面信息講述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同時也可以開闊同學的視野。例如把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的故事講給學生們聽,鼓勵學生從小努力學習,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使他們更喜歡信息技術課。
六、適當改變教學內容的先后次序。 一般初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安排的內容順序,從總體上體現(xiàn)了由基礎到應用、由易到難的思路。但其實教材的內容并不像數(shù)學、物理等其他學科一樣,其知識點的銜接相當緊密,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學習后面的內容,而是教材的內容一般呈模塊化分布,很多內容尤其是介紹具體應用軟件的內容,其位置順序可調整的靈活性就較大。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視情況而定,以使內容的安排順序更有利。如在教學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后,一開始上機,就發(fā)現(xiàn)總有一小部分同學喜歡設置屏幕保護程序的密碼,這樣,一些好奇的同學也跟著隨意設置,結果造成了誤操作,如設置屏幕保護程序的密碼、改變 windows 的外觀顯示等,不但影響了上課的進程,還給機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煩,此時不妨把教材中的這些內容提到前面來,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實踐,懂得每項設置的含義,并使他們在以后的信息技術課中不會再做同樣的誤操作。這樣,不但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
七、計算機課必須注意對學生的因材施教。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還需要因材施教。作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我們不能讓走在前面的學生原地踏步,無所事事,浪費精力與時間;也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放棄努力。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課堂教學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計算機本身的可操作性也為我們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在計算機教學中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為學生設計開放型的任務,畫一幅圖畫,編制一份小報,發(fā)一個電子郵件等等,這類開放型的任務,每個學生都可以做,每個學生都可以盡情發(fā)揮,每個學生都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管結果可能會有很大差異。我用來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個課堂中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任務。每節(jié)課我都會設計幾套任務,其中最基本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它的任務則是根據(jù)上課的實際情況,隨時發(fā)給那些走在前面的學生,完成一個任務,就在學習成績表為學生加上一顆星,并發(fā)給下一個任務,有的學生可以多完成一個任務,有的可以多完成兩個任務,三個任務,或更多的任務。 不難看到,熱衷于上網的學生,特別是上網QQ 的學生,他們的鍵盤指法極為熟練,有的幾乎到了運指如飛的地步,可以同時與幾個網友聊天。中小學生大都使用漢語拼音漢字輸入法,這部份學生的漢語拼音相當準確。這就為將來學生從事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學生在進行網絡游戲時的這種爭取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個人更佳業(yè)績的心理為青少年學生逐步養(yǎng)成努力拼博、開拓創(chuàng)新的良好心理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師單純的口頭說教所能替代的。
還有一個不為人們所注意到的事實,現(xiàn)在中小學生上網玩的大型的網絡游戲中都是大多數(shù)教師和家長不懂玩的,那么是誰教他們的呢?一般是他們自己看書摸索或同學互相教會的,其實這就是當前新課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而且還是一種更為難得的“自發(fā)性的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我們應從戰(zhàn)略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從學生的自發(fā)的網絡行為中我們可具體地看到,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關鍵是我們如何認識,如何去引導。如果我們能有效地將學生這種發(fā)自內在的學習精神引導移植到課程的學習中去,那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總之,如何讓學生產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如何來上好這門課從而提高這門課的學習效率?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經過了五年的教學實踐,我意識到:應努力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結合,運用能使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枯燥的課堂變的生動、活潑、有趣,為學生營造自主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環(huán)境,不斷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二、《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二“課程性質”解讀
課程性質: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解讀】
語文課程是綜合性課程,是學習母語的課程。學習母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滿耳皆漢語,滿眼皆漢字,處于漢語、漢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這就使得學習語言既有優(yōu)越的條件——無與倫比的語言環(huán)境,又有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語文課程又是與現(xiàn)實生活天然聯(lián)系的課程,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日常生活……凡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適合語文課程的,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核心詞是“統(tǒng)一”,因此如何做到“統(tǒng)一”應是語文教材始終的追求。那么統(tǒng)編語文教材是如何貫徹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這一課標核心思想呢?最主要的就是要讓老師用這套教材,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無論是從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還是科學教育、審美教育,一切都要在語文的框架內進行。下面我以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為例,從開學第一課、選文、課后練習設計三個方面,來談一談統(tǒng)編語文教材是如何體現(xiàn)語文課程性質的。
開學第一課。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是《我上學了》。兒童離開家庭,離開幼兒園,進入學校學習,角色發(fā)生了轉換,對自我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也面臨對新環(huán)境的心理適應。編排入學教育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地完成角色的轉換,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入學教育以兒童的口吻“我上學了”引領兒童走進學校生活,凸顯了兒童的主體地位。內容分為“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3部分。這3部分有著較強的邏輯關系:從“我是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到“我是小學生”角色的轉換,再到“我愛學語文”學科的定位,將情感熏陶、習慣養(yǎng)成與語言學習進行了有機整合。通過《我愛學語文》,讓學生把愛學語文作為一個切入點,這樣一來自然也會愛學其他學科,最終也就達到了愛上學的目的。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第一堂語文課是“地基”,如果能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可能他們的語文之窗就此打開了。
選文。一年級上冊除了拼音、識字單元外,體裁方面涉及到兒童詩、兒歌、古詩、童話、寓言故事等,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其中兒歌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們知道,我國優(yōu)秀的語文教育傳統(tǒng)就是讓孩子從小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因為這些讀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易于背誦,符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我們在學習拼音和識字時,也以兒歌為支撐,體現(xiàn)了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課后練習設計。課后練習基本上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思路設計,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同時,加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比如《秋天》一課,課后第二題“數(shù)一數(shù),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表達意思的基本單位,它有明顯的標志:每個自然段的前面有兩個空格,根據(jù)這個特點,讓學生認識了自然段。比如在第10課《大還是小》一文,課后題的第二題“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這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兒童生活,關注兒童成長。而且在課后練習中多次出現(xiàn)“說一說”,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說理解,說感受,把語言學習和內容理解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的能力。課后練習建議當堂完成,這樣課后學生就可以去自由閱讀。
三、如何理解英語課程的工具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我們學習英語后可以閱讀外國文獻,了解我們想了解的知識。這是工具性。
學英語就要學文化,學其歷史,所以具有人文特性。
四、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選擇其中一個理念具體談談你的理解。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題主同學說自己一直在思考“我們學習語文究竟是為了什么?”
籠統(tǒng)地說,是為了傳承我們的文明,使我們的修養(yǎng)提高。但是中國的語文教育對閱讀題回答格式的重視已經讓我無言以對。
其實你思考的問題,大陸的語文工作者已經思考并論辯了好幾十年。自從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確定以后,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這門課程的理解始終存在不同的意見。就連“語文”這兩個字到底什么意思,就有“語文即語言文字;語文即語言文章 ;語文即語言文學;語言即口頭語和書面語;語文即語言文化”等多種觀點。你很難說其中哪一個是完全錯誤的,或者其中哪一個是涵蓋全部的。由此可見,語文這門課所承載的“意義”遠大于我們的想象。大家對語文課不滿意,很多時候是因為語文課只能呈現(xiàn)出語文的一小部分意義,同時語文課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對語文的期待。
這場爭論直到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才算有了一個各方都基本認可的“官方說法”。這份《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總算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進行了界定。雖然此后業(yè)內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孰重孰輕實有爭議,但兩者不可偏廢的共識依舊是主流。
什么是語文的工具性呢?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币簿褪钦f,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是學習所有科目的基本功。因為所有科目的學習,都是基于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語言能力的。所以,語文的工具性就是訓練一個人如何更好地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
什么是人文性呢?題主所推崇的“傳承文明,提高修養(yǎng)”肯定包含在內,還有諸如“文學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甚至題主你肯定很討厭的“政治教育”也包含在內??墒堑降资裁词恰叭宋男浴?,依舊是個眾說紛紜的東西。首先它肯定不是《易經》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次也絕不是西方中世紀反對宗教神權而興起的“人文主義”運動。倒更像是古代儒家教育提倡的“文道統(tǒng)一”,“文以載道”,“因文悟道”??傊?,如今“人文性”就和“國學”一樣,是一個大筐,凡是與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活動有關的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
所以題主,我們老師絕不是不重視人文性,而是不敢多講,因為它包含的東西可以無限多。僅僅中國古代文化就浩如煙海,如果我愿意,任意一篇古文都可在“文化”上作無限的引申。例如《種樹郭橐駝傳》涉及避諱禮俗,《香菱學詩》涉及律詩格律,《陳情表》涉及察舉制度,《鴻門宴》涉及座次禮俗,《阿房宮賦》中有很多建筑名詞,《前赤壁賦》中有天文星宿。王力先生所著《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介紹了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每一項都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接觸的,但對今人來說,每一項都是一個龐大的世界,足夠一輩子研究的。而選入課本的每一篇文言文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以人文性為重的話,一學期恐怕教不了一兩篇,并且全國沒幾個語文老師有水平這么教。
上海的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求從三個緯度進行考慮,分別是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叭S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三個緯度是《課程標準》“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理念的具體實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中技能、過程、方法三個坐標就屬于“工具性”,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則屬于“人文性”。過去的語文課的確太重視技巧訓練,但如果因此而整個轉向,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哲學課、美學課,片面突出人文性,那么依舊是瘸腳的,是矯枉過正的。
二、文本解讀方法的多樣性和專業(yè)性
題主同學覺得語文課教的閱讀方法太重視套路,且有過度解讀的通病。
嗯,說得好,你說到了我們語文老師的痛處。套路與過度解讀是全社會都在罵的,什么兩棵棗樹、藍色的窗簾,有時候我自己看這些段子也覺得有點道理。
不過,我們語文老師的痛處其實并不在于過度解讀,而在于難以讓學生信服。也就是說,我們語文老師的解讀其實并沒有過度,痛苦在于我們說服不了你們。
如果題主有時間,我是說題刷完、單詞背完之后,不妨看看我這篇上過日報的回答,以及下面近八百條討論。
讓人腦洞大開的精彩影評與語文試卷短文閱讀是否都同樣犯了過度分析的錯誤? - 王振寧的回答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的、系統(tǒng)的訓練。學課文、做閱讀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分析文本的方法。語文的課文和閱讀題本質上類似理科的例題,他們都是為技能服務的(從這點上來講,教材選經典老課文還是最新時文是沒啥區(qū)別的,只是經典老課文經過無數(shù)人檢驗相對靠譜)。對這些“例題”的解讀,無論教參還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通常都是有本可依,有文獻支持的。因此教參、教師的解讀有可能有過時的、刻板的、狹隘的問題,但極少有錯誤的、過度的情況。
再單獨說說考題和答案。一份高中語文卷子通常分為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默寫、寫作幾個板塊,大家覺得哪部分最難出題?
是現(xiàn)代文閱讀,因為所選文本既不敢是魯迅、老舍等經典,怕看過的學生太多,使用新鮮時文又擔心作者跳出來說“我不是這么想的”。
市民和媒體完全沒搞清楚的一點是:出考題和答案的思路不是以百分百正確解讀那篇閱讀為重,而是以檢驗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為重。因此難免會出現(xiàn)不妥當之處。
以上就是關于工具性課程和技能性課程區(qū)別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電商數(shù)據(jù)采集工具有哪些(電商數(shù)據(jù)采集工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