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雕塑作品(陶藝雕塑作品介紹)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陶藝雕塑作品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趙永輝做的茶寵有收藏價值嗎
趙永輝
青年陶藝家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會員
趙永輝是一位優(yōu)秀的紫砂雕塑陶藝家,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中,取得非常令人稱贊的成就,也逐步融入當代紫砂雕塑藝術的主流。雕塑作品一方面與傳統(tǒng)藝術結合,另一方面他的一些創(chuàng)新作品也慢慢凸現出來。所制作品造型嚴謹,而且講究氣韻生動,選泥的色彩運用,傳達獨有的空靈感、虛幻感。2010年創(chuàng)辦“小懶匠”紫砂雕塑工作室。
二、余洋是什么人
1984年出生于安徽,后在北京長大。大學時就讀于黃山學院,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后因對播音主持有著濃厚的興趣,畢業(yè)之后就職于黃山交通旅游廣播。先后擔任《博客江湖》、《從前有座山》、《快樂交通站》等欄目的節(jié)目主持人和編輯。2008年5月31日北京奧運會火炬?zhèn)鬟f黃山站時擔任中國之聲聯合主持?,F就職于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擔任節(jié)目配音。
余洋,男,1974年生于重慶綦江 1990-1994年就讀于四川美院附中 1992年連環(huán)畫“洋務運動”收入繪畫本中國近代史(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4-1999年就讀于四川美院雕塑系 1996年設計制作雕塑《希望》、(玻璃鋼高4米,成都邛峽市) 1997年雕塑作品《炮臺》入選參加中國藝術大展—當代雕塑展(北京,中國美術館),編入《中國藝術大展全集.雕塑卷》 1997年雕塑作品《奮飛》入選參加四川省體育美展 1999年至今任教于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2001年雕塑作品《母子》入選參加“中國西部雕塑巡回展”(北京、西安、重慶)。 2003年舉辦個人雕塑作品展(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展廳)。 2003年設計制作雕塑《飛天》、(不銹鋼、高6米、重慶市綦江中學) 2003年設計制作浮雕《路》(重慶市高等級公路投資有限公司會議大廳) 2003年系列細陶上釉作品《蠻荒時代》《生命的出世》《妖怪的一家》被私人收藏 2004年畢業(yè)于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設計藝術學專業(yè)(碩士) 2004年參與重慶市紅巖紀念館雕塑群方案設計 2004年雕塑作品《云層上的日子》應邀參加中韓美術作品交流展(青島),編入《中韓美術作品交流展全集》 2004年雕塑作品《紅色駿騎》應邀參加重慶市慶祝人民政協成立50周年美術作品展,編入《重慶市慶祝人民政協成立50周年美術作品展集》 2004年雕塑作品《娛樂馬》《妖怪的一家》《運嬰車》收入《當代美術與設計》(高校教師優(yōu)秀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004年設計制作大型群雕《十馬奔騰》、(玻璃鋼仿銅,高3米、長20米,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馬河) 2005年作品《云上日子》入選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編入《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全集》,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5年《美術》雜志第十期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專輯發(fā)表作品《云上日子》 2005年系列細陶上釉作品《顫抖的嬰兒》被私人收藏 2006年雕塑作品《蹴鞠》入選2008奧運景觀雕塑大賽優(yōu)秀方案,并由奧運組委會翻制成鑄銅件全國巡展 2006年木雕《縛》石雕《匈奴人》玻璃鋼雕塑《母與子》被私人收藏 2006年系列細陶上釉作品整版發(fā)表于《西部陶藝雕塑》刊物(成都) 2006年來自重慶的‘坦克’”當代藝術展(深圳,木生當代美術館) 2006年系列作品參加中藝2006春季藝術品拍賣會(重慶) 2006年系列作品應邀參加“奧美零空間”夏季群展“中國大情結”(北京)
三、手工陶藝的制作過程
陶藝,在我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關于陶藝的制作流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有我為大家整理的手工陶藝的制作過程,希望能幫到你。
制作流程
拉坯:制陶過程的重中之重,一般1-2小時可完成。為取得上佳的效果,需取戒指等首飾,指甲不宜過長。 修飾:用工具給陶藝作品勾勒紋路、雕刻鏤空等。
燒制:無需自己動手,專業(yè)老師為您修正細節(jié),放置三五天晾干后專業(yè)工人進行燒制。
上色:兩周后,近四十種綠色環(huán)保水粉顏料和大小型號不同的毛筆,可調配出成千上萬種色彩,勾勒出任意粗細線條。
軟陶源自歐洲,19世紀當德國雕塑家創(chuàng)造這種材料時,由于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充分滿足人類的創(chuàng)造欲望,很快便風靡了整個歐美地區(qū)。軟陶深受手藝界DIY族的喜愛,它多變的特性,成為啟發(fā)創(chuàng)造思考、培養(yǎng)文化氣質的教材
噴光油:無需自己動手,給作品噴涂一層光油,增加光亮程度,保護圖案不被磨損。
未加粗的是比較官方的東西。加粗的是對前面一段官方步驟的一些個人經驗以及結合我們實驗室的現狀的評論。
加工工序
選礦→原料處理→配料→裝磨→運行→放磨→過篩入池→陳腐
陶泥和瓷泥的制作過程就不詳細說了,因為現在實驗室里用的都是現成的泥,不需要怎么自己做,而且我們也沒能力自己做。 二、造型工序
設計→造型(旋模子兒、雕塑)
1、 設計:根據藝術構思或要求畫出作品圖樣。
2、 造型:根據設計圖樣,圓器類作品用機輪旋出模子兒;人物、動物或異型類作品用可塑泥雕塑出泥子兒。
先畫草圖是很有必要的,實踐之后就會深有體會,雕塑需要有耐心,并且未完成的作品的保存需要格外上心。
制模工序
打漆→分線→閘子兒→打油→和石膏漿→注石膏漿→修模→揭扇→制套 1、 打漆:在造好的模子兒上刷上調好的清漆,以利于翻制模型。 2、 分線:在打好漆的模子兒上合理地畫出模型分塊線。
3、 閘子兒:翻制第一扇模型時,未翻的部分須先用泥閘起來。 4、 打油:澆注模型前,在模子兒上刷一層油以利翻模。
5、 和石膏漿:在石膏桶中倒入適量的水,把石膏粉按比例加入水中,攪拌成一定稠度的漿。
6、 注石膏漿:把攪拌成的石膏漿注入閘好的模子兒待翻處。
7、 修模:待石膏漿凝固后,按照要求把石膏模外面修刮平整。
8、 揭扇:按以上步驟,逐扇把一套模型翻制完成。
9、 制套:利用翻制成的第一套模型制成外套,可大量復制同樣的模型。
目前我們實驗室打漆用的是汽油加肥皂混合體,比較土,但效果比較好的。石膏的調制也有一定的掌握。修模需要細沙砂紙,小心,下手要輕,要細致,一粗心,石膏會碎,因為在修模的時候,石膏只是凝固了,并沒有堅硬,力氣一大,還是會碎。
成形工序
(一)、注漿成形
清模→合模→量濃度→過籮→注漿→放漿→開模→修坯→粘接→打章→干燥→抹坯
1、 清模:把模型內外全部清掃干凈,以免混入雜質。
2、 合模:把模型逐扇合對起來,不留縫隙并捆扎牢固。
3、 量濃度:把漿缸中的漿打均勻,并用濃度表量出所需的濃度。
4、 過籮:把合適濃度的漿起入注漿桶時過籮,保證漿中不混入雜質。
5、 注漿:把漿注入合好的模型中,并注意經常添漿。
6、 放漿:注漿到一定時間,待坯體達到所需厚度時,把模型內多余的漿放出來(實心注漿不放漿)。
7、 開模:模型中的坯體硬化到一定程度時,把模型打開。視具體情況取出坯體或稍頃再取出。
8、 修坯:對具有一定硬度的坯體按照形體要求進行修整。圓器一般要在機輪上旋削坯體,人物、動物及異型類則手工修整。
9、 粘接:把坯體的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坯體。
10、打章:修好的坯體在底足部打印上窯廠或制作者的名號。也有的把名號章預先制出,然后再粘結在坯體上。
11、干燥:修整好的坯體放在有一定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12、抹坯:干燥后的坯體用海綿蘸水把坯體表面抹光,使其符合精坯要求。
這些就不怎么具體說了,實踐出真知,并且這個也不難。用心做,一步步來,都沒什么問題的。
(二)、拉坯成形
泥漿脫水→練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
1、 泥漿脫水:拉坯泥須先使泥漿脫去一定的水分,變成軟硬適中的泥料。
2、 練泥:把泥料練得均勻一致,不含空氣或含很少空氣。練泥有機器練和人工練兩種,機器練用真空練泥機,人工練用手工鏟泥殺練。
3、 揉泥:把練好的泥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
4、 拉坯:把泥塊放在轉動的輪子上,根據預先的設計,用手拉出各種器型,即為毛坯。
5、 旋坯:在機輪上把毛坯旋成厚度合適、造型美觀的坯體。
6、 粘接:在坯體上粘接耳、足、鼓釘等附件。有的還在坯體上進行捏塑裝飾,使其更加美觀。
7、 打章(刻字):在坯體底足內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8、 干燥:對完成的手拉精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和泥是第一步,所以把泥和實了,水分含量大概在25%左右,和泥也是需要點技術和力氣的,所以女生可能會比較吃力點。拉坯的一個重點就是找到重心,新人剛開始的時候會專門練習找重心,不要一開始就好高騖遠,想拉出東西來。等重心找準了,穩(wěn)了,之后就會順暢很多了??套质裁吹拿?,看個人喜好了。干燥一般是采用自然風干,但實驗室也備有烘干機,還算比較大的。一次性可以放置2窯左右的初品。
(三)、印坯成形
清模→合模→搓泥條→印坯→開模→修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
1、 清模:把模型工作面清除干凈,以防雜質進入坯體。
2、 合模:把分塊模型合對起來。在印坯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有的先合模,有的邊印邊合,有的分模印坯后再合,不一而足。
3、 搓泥條:(搓泥條之前也先經過泥漿脫水、練泥這兩道工序,因與前面手工拉坯項重復,這里就省略了。)把練好的泥拍成泥餅或搓成粗細合適的泥條。
4、 印坯:把泥餅或泥條放入模型內,用手拍打成一定厚度的坯體。
5、 開模:待坯體硬化至一定程度時,打開模型。
6、 修坯:把坯體表面的泥紋或高低不平處修平整,圓器并要進行旋削。
7、 粘接:把耳、腿等附件粘接在坯體上。
8、 打章(刻字):在坯體底部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9、 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這個上學期有嘗試過,但是或許是還未能完全掌握起要領,在素燒時,出現突起,小氣泡等一些問題。所以最后我們采用的還是翻模的方式。成形工序中還有其它一些成形方法,如盤泥條、泥板圍接、徒手捏制等,這些都屬于現代陶藝創(chuàng)作手法
素燒工序
驗坯→支棚板→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 驗坯:對入窯的精坯,按照精坯標準進行檢驗,合格者方可入窯。
2、 支棚板:按照所裝坯體的大小調節(jié)棚板的高低和架層,在窯車上用支柱把棚板支平支穩(wěn)。
3、 裝窯:把合格的精坯按照品種不同分類裝在支好的棚板上。
4、 入窯:窯車裝好后,緩慢而勻速地推車入窯,并關閉窯門。(也有較小的氣窯,不用窯車,可直接在窯內裝窯。下釉燒入窯同)。
5、 燒窯:按照素燒的升溫曲線進行氣燒操作,達到燒成溫度時止火。
6、 冷卻:按照素燒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以防素胎驚裂。
7、 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guī)定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燒成的素胎。
這些都是比較后話的東西了,要進窯燒制的時候,全程肯定會有人指導的,所以也不多寫了,還是那句話實踐出真知。燒窯也是有很多學問的,期待各位有興趣的同學慢慢的來深入了解。
上釉工序
檢素胎→上水→量濃度→撈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
1、 檢素胎:把素胎逐個進行檢驗,剔除不合格素胎。
2、 上水:合格素胎逐個清灰上水,以使釉在素胎上結合緊密。
3、 量濃度: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并用濃度表量出合適的濃度。
4、 撈釉:用籮撈取混入釉缸釉漿中的雜質,以保證釉面質量。
5、 上釉:采用涮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內外皆有釉。
6、 干燥:上好釉的釉坯,放至有一定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7、 刷釉:為達到要求的釉層厚度,干燥后的釉坯上再涂刷上一層釉。
8、 清足:把釉坯足子上及其它地方多余的釉子清除掉。
上水也叫補水.補水也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素胎的含水量要控制好,多了少了,在燒制的時候都會出現爆裂的狀況。。上釉,我們實驗室也有采用過噴釉的方式,個人感覺,會更均勻更細致。
釉燒工序
支棚板→清棚板→灑砂→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 支棚板:按照所裝釉坯的種類,支平支穩(wěn)合適的棚板架層。
2、 清棚板:棚板支好后,把棚板上面磨平,下面清凈。
3、 灑砂:在棚板上灑一層薄而勻的耐火粉砂,以防止產品燒后粘足。
4、 裝窯:把釉坯按照不同品種裝在合適的棚板上。
5、 入窯:把裝好釉坯的窯車緩慢而勻速地推入窯內,并關閉窯門。
6、 燒窯:按照氣窯釉燒工藝制度進行燒成操作,到最高溫度時止火。
7、 冷卻:按照釉燒窯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
8、 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guī)定的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成品。
四、陶藝的相關知識
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那么,你知道陶藝的相關知識嗎?以下是有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發(fā)展
國外陶藝發(fā)展非常快,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陶藝課,而且許多家庭建成了陶藝作坊,還出現了一些個人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許多休閑場所也擺放陳設著陶藝家的作品,這樣既能很好地發(fā)展陶藝事業(yè),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方式。
中國陶藝正處于發(fā)展中,從幾年前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在近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fā),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陶藝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制品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余放松精神釋放自我的又一休閑方式,這樣即能很好地發(fā)展陶藝事業(yè),又增近了與陶藝家的學習和交流。
柴燒陶藝簡介和特點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
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不同;不重復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fā)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柴燒來就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前任何人都沒把握,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后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柴燒的簡介
柴燒是利用一般木柴作為燃料的燒陶方式。燒窯過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同時,木柴燃燒后的灰燼隨熱氣流竄入窯內,附著在陶坯上。當溫度高達1200攝氏度以上時,木灰熔融,與陶壤中的氧化鐵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的落灰釉,呈現出斑斕的色彩。
柴燒陶器作品擁有渾厚內斂的質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鸷酆吐浠視驘G的薪柴材質不同、坯表的落灰多寡、燒窯時間的長短、坯體在窯內的位置及所受的溫度差異而呈現各異,這也決定了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現代柴燒對陶瓷雕塑的把握是在一個更寬廣的基礎之上的,它反對工業(yè)化生產的“冷冰冰”,也跳出了“中正方圓,力求完滿”的傳統(tǒng)制瓷標準,反映藝術在更高層次的回歸,倡導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原始之美。
燒制柴燒作品時,薪柴的消耗量極大,一立方米約需三到五噸薪柴。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材,需極大的體力和耐力。而木灰對于窯體本身會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受到影響。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這些柴燒作品不單單美麗,原料取自天然,完全沒有毒素。更神奇的是,這些柴燒杯壺能夠改變水的味道,杯拿來泡茶,甘醇無澀;用來喝酒,高濃度的酒立刻變成陳年老釀,潤而不嗆,酒精濃度降低。
柴燒收藏
行業(yè)里流行一句話叫“非大師,不柴燒”,從側面反映出陶瓷藝人對于柴燒技藝的敬畏。目前中國大陸乃至臺灣地區(qū)能燒出柴燒精品的人屈指可數。種種客觀因素決定了柴燒陶藝與生俱來的難度。
一、柴燒對于薪柴的消耗量巨大,一次燒窯平均2-3天得消耗50多噸木柴,間接推高了柴燒作品的成本。柴燒壺市場均價都在千元以上。
二、柴窯的結構直接影響作品的好壞,不同的窯燒出的作品效果不同,窯需要根據每次作者想要表達的效果來建造。
三、柴燒作品成敗取決于陶藝家對火的把控,可以說,沒有兩年以上經驗的作家是燒不出優(yōu)秀作品的。
四、柴燒無法量產,為能燒出精品,每次只能用小窯燒造,且成品率很低,市場極其稀缺。
五、由于火痕及落灰的不確定性造成了柴燒效果的偶然性,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六、近年來,柴燒作品越來越受到追捧,特別在臺灣地區(qū),柴燒已成為陶瓷中的奢侈品。
七、柴燒茶具可以凈化茶湯,同時柴燒茶具經過長時間茶湯滋養(yǎng),色澤更加溫潤。
柴燒的獨特效果
窯變效果是柴燒的重點。就像侘寂美學一樣,窯變亦是一個難以全然解釋清楚的詞匯。它是一種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觀察就會發(fā)現,柴窯燒成作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千差萬別、耐人回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美感。
窯變的效果微妙復雜。任何一咱顏色或都肌理都是由燒成過程中的眾多因素所決定的:黏土類型、作品形狀、滿窯方式、木柴類型、溫度、火焰的走向、灰燼的落點、余燼的堆砌、燒成時間、還原強度、降溫的方式和速度。
據日本柴燒專家們統(tǒng)計,柴燒的窯變效果非常豐富,日本的陶藝界將它歸納為:
火刺效果:坯體上未被灰燼沾染的地方會留下火焰的顏色和痕跡,這種顏色或者痕跡叫做火刺?;鸫痰念伾泻芏喾N:紅、橙、黃以及只有在胎體輕薄,富有光澤義器皿上偶然出現的緋紅色。出現火刺的地方通常都距離火焰的源頭比較遠。
緋紅色:難得一見的緋紅包通常出現在高溫燒成的環(huán)境下。由于緋紅色色澤艷麗,所以通常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火刺效果。
飛白肌理:其成因為作品在窯爐中緊挨在一起或者緊靠窯具,該部位絲毫未受到火焰和灰燼的沾染,故而形成空白斑塊,屬于一種特殊的火刺效果。
紅豆糕團:當壞體之間或者坯體與窯具之間的距離較近時,灰燼無法飄落在兩者之間的縫隙里,該處就會產生圓形紅色或棕色的亮斑。
火窗肌理:與上述“紅豆糕團”肌理相近。火窗呈炬形,通常出現在豎直類的器型上。
天然灰釉:天然灰釉泛指一切在燒成過程中由灰燼形成的釉面效果。
芝麻點肌理:一種點狀的肌理,通常出現在坯體的水平面上,是由隨著火焙上升在灰燼落在坯體上之后形成換。氧化氣氛會生成黃色的芝麻點肌理,還原氣氛會生成藍色或者綠色的芝麻點肌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呈亞光效果的芝麻點肌理。
樹皮肌理:一種亞光的、樹皮狀肌理,這種紋樣通常出現在灰燼剛開始熔融和燒成溫度較低的時候。
針眼肌理:這種釉面效果出現在燒成溫度約為1150c,由還原氣氛向氧化氣氛轉化的過程中。其成因為黏土中所包含的碳元素在長時間還原過程中的釋放。碳化氣體會在氧化的過程中與周圍的落灰產生化學反應,并在釉面上形成獨特的顏色和肌理。
網紋肌理:一種由灰燼構成的大小,形狀不等的網狀肌理。其成形于灰燼堆積較厚,燒成溫度較高之時。此肌理多受黏土成分的影響,雜質含量較高的黏土更易產生網紋肌理。
流釉:釉料順著器型流淌,尾部有垂淚狀釉珠,為釉層過厚所致。溫度越高,流淌的線形越窄,末端的釉珠也越小。
垂釉:這是一種特殊的流釉效果。垂懸的釉珠通常呈光亮的綠色。垂釉形成于時間較長,氣氛多變的燒成過程中,也形成于高溫還原,降溫速度較快之際。
積釉:積釉通?,F理在較為淺平的器型上。生成積釉效果的最佳窯位為首排窯具的中下部,次排窯具以及窯室后部。常在作品表面上生成通透的綠色積釉。
侵蝕肌理:長時間處于高溫、落灰的環(huán)境之中,陶瓷作品的過緣極易受到侵蝕。質地松散,雜質含量較多的黏土更容易被侵蝕。受侵蝕力影響的器皿邊緣像刀刃一樣鋒利。
狹霧肌理:這種效果是在坯體接觸余燼,局部還原所致,通?,F在燒成的最后階段。狹霧肌理色澤多變,包括黑色、灰色、藍色、橙色等。
除了這些肌理外,還有開裂、蜻蜓眼肌理、蟹眼肌理等等。
要做成什么樣的效果,關鍵在于陶藝師的設計思維。窯爐的設計,黏土的調制,窯位的擺放,這些對一件作品的效果都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就是關于陶藝雕塑作品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