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景觀設計太苦難了(景觀設計辛苦嗎)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景觀設計太苦難了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景觀設計專業(yè)年底被迫辭職,到底何去何從?
除了設計,你也可以有其它的選擇。
在目前的行業(yè)里,從薪資待遇到成長空間,互聯網還是處在相對的優(yōu)勢?;ヂ摼W具體會分幾個比較大的職能:產品經理、運營、設計師、開發(fā)。你可以從自己擅長的事情里去找一些突破口。我這里有一個可以借鑒的思考框架,可以作為選擇職位的參考:有的人喜歡對事,有的人喜歡和人打交道;有的人偏感性,有的人偏理性。從四個屬性可以劃分出四個方向。你可以以這個為切入點,去看自己更適合做什么。
事-感性:用戶體驗型??赡芫坝^設計的經歷讓你對設計、藝術、空間布局更感興趣,同時你也更看重人這塊,你就可以在用戶體驗領域再繼續(xù)深耕。適合你做的有很多,你可以做UI設計師,產品設計師,還可以做一些影視后期的事情。事-理性:邏輯鉆研型。景觀設計也需要考慮到預算、工程技術等因素,如果你更看重邏輯和技術層面的。你可以做技術型的交互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也可以考慮轉行做研發(fā)(這個難度更大一些)。人-感性:協調推進型。你可能喜歡把人聚在一起,把項目往前推。這類人更適合做運營和產品經理。
人-理性:項目管理型。會更側重于理性,然后喜歡跟人打交道,那么它的優(yōu)勢是什么?流程控。做決策的時候科學有依據,善于運用邏輯和機制去推動項目的進行,懂人,同時又很理性,這樣的情況下面,他是很好的一個項目的管理者。更適合做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除了能力維度,你也可以看看自己的經驗維度。比如你有景觀設計的經驗,也可以做相關的自媒體。比如「中國國家地理」、「景觀邦」都做的挺不錯。例如很多文字功底不錯的同學,可以從事內容編輯、新媒體運營等崗位,假如你學的是景觀專業(yè),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有大量類似的自媒體都可以成為施展你才華的平臺。從行業(yè)角度,你可以往運營上靠。運營雖然入行門檻較低,但是公司對能力的要求卻比較高。這讓很多受學歷、專業(yè)限制的同學,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找到新的發(fā)展方向。從趨勢上看,移動互聯網這一波的技術浪潮成熟背景下,行業(yè)天花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需求,而頭部的流量幾乎被巨頭占據,中小企業(yè)的流量獲取會越來越難。
以前光靠一個創(chuàng)意滿滿的產品,就能獲得一大波用戶,這樣的靠產品設計的粗放式獲客的時代已經過去。那比拼的是什么?是更精細化的運營和投放,對成本、用戶、策略、數據做更深入的分類和拆解。--我曾經是 IBM 的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師,也是創(chuàng)新工場最早期的成員之一,和李開復老師一起工作。我們當時創(chuàng)立的產品,被阿里巴巴以幾億美元收購。我還創(chuàng)立了一個產品叫最美應用,在國內也有良好的口碑。我發(fā)現很多學生和剛工作幾年的人,都很不容易。從學校到畢業(yè)工作,中間有很多能力沒人教。工作后,沒有靠譜的人帶,成長很慢。所以我創(chuàng)建了知群,要做中國最好的職業(yè)教育平臺。專門教那些現在大學里還沒有教好的技能,從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各個行業(yè)的通用職場能力提升,到互聯網的產品經理等專門的崗位能力。我邀請了將近200位嘉賓老師,來自阿里、騰訊、滴滴等各個公司,請他們給學生分享、講課,并且還和這些知名公司一起合作,推出中國產品設計大賽,中國產品設計大會等等。很多知群的同學進入了阿里、騰訊、字節(jié)跳動等公司工作。我們還專門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內推系統(tǒng),為上百家公司來內推人才。我每周三晚上,會在知群做直播公開課,分享互聯網崗位趨勢和求職路徑,內容涵蓋產品經理、設計師和運營等領域。希望幫助更多同學能找到自己的職業(yè)方向,明確接下來找工作的節(jié)奏和路徑。參與的名額不多,領取后一定要認真學習,對自己負責。
二、景觀設計師工作的三大不足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和景觀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使景觀建設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根據多年的實踐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國內部分景觀設計師存在三點不足,總結如下,與同行共勉。
角色定位不準合作觀念淡薄
在設計某些項目,尤其是政府工程時,某些設計師總表現得不夠自信,而且與甲方溝通欠佳,使做出來的景觀效果不盡如人意。
眾所周知,政府工程關系到城市決策者的政績與城市形象,這些工程往往從方案提交到實施都被限制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政府部門和設計單位都比較忙,設計師和決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溝通交流。個別設計師不愿意得罪決策者,丟失垂手可得且數目可觀的設計費,因此敷衍了事,粗制濫造。由于缺乏自信心,一些設計師一味迎合決策者的想法,導致模仿風盛行。決策者的個人喜好與觀點往往成為設計的準則,規(guī)劃成為“官劃”。
隨著房產的市場化,住區(qū)景觀在景觀行業(yè)中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景觀產品具有較大的可改造性,承擔不良后果的責任也較小。于是,開發(fā)商對景觀設計的干預增多。在景觀設計前,不管場所條件符不符合,便給景觀定下“澳洲風情、加勒比海風情”等調子。個別設計師為使方案通過,拿下項目,便不顧職業(yè)道德,業(yè)主要啥我設計啥,放棄了自己的`設計原則。
此外,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個體園林施工隊伍,常以“免費設計”及靈活的經營方式爭搶市場。在競爭不規(guī)范的情況下,一些專業(yè)設計師為了保住飯碗,對業(yè)主做出最大限度地讓步,即只要支付設計費用,就滿足業(yè)主全部的設計要求。
一項工程往往需要土建、園林、水電、建筑等多種專業(yè)的合作,才能呈現完美的效果。但由于景觀行業(yè)在我國起步較晚,其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范還不成熟,加之景觀行業(yè)的特殊性,缺乏強制性規(guī)范,同時景觀行業(yè)風險較小,一些設計師為了追求更多的名利,往往不顧景觀的綜合性,一個人埋頭完成一項景觀工程的施工圖。結果留下排水不暢、植物群落配置不當、小品設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后遺癥,導致景觀作品不夠完美。
相關知識匱乏作品缺少新意
目前從業(yè)的景觀設計師,或畢業(yè)于農林院校,或畢業(yè)于城建院校。畢業(yè)于城建院校的設計師大多數側重于建筑規(guī)劃,而缺乏必要的植物知識,結果導致作品偏重鋪裝和小品等硬質景觀,忽視植物景觀。植物選擇、配置比較隨意,一味追求高檔次。如此,不但起不到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所選用的植物也因生境的不適宜而生長不良,甚至死亡。有些景觀設計師雖了解植物知識,但不愿做深入研究,對植物的生態(tài)特性、植物群落的特點一知半解,同樣設計不出持久美麗的植物景觀。
景觀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建筑、規(guī)劃、美學、植物、土壤等學科知識,以及包括對人的行為、心理的研究。而我國現行的景觀教育還達不到這個要求,培養(yǎng)出的設計師知識面不夠全面。例如缺乏土壤學的知識,會使植物長勢不好;缺乏規(guī)劃知識,又會造成交通的不暢或不合理;缺乏人的行為、心理知識,導致景觀作品的尺度過大或過小等。景觀設計最終是以空間景觀的視覺形式展現給人們,獨創(chuàng)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對于設計師來說,設計之前深刻理解場所精神,并綜合協調各種因素進行創(chuàng)作,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模仿之風在景觀設計界越來越盛行,好的景觀作品被毫無節(jié)制地復制、翻版。其主要原因是決策者或業(yè)主為突出其業(yè)績,要求設計師把某一作品作為范本,加以模仿,寧愿相信現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構想。反之,許多設計師為了使方案順利通過,千方百計地迎合業(yè)主意圖,心安理得地抄襲模仿。
任何時期營造的都市環(huán)境都會反映該時期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和時代審美意識?,F代都市環(huán)境的營造應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強調歷史文化內涵與當代科技文明的統(tǒng)一,將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于景觀設計行業(yè)。因此,景觀設計不僅要繼續(xù)發(fā)展原有的植物及景觀材料的使用方式,還要重視對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這樣才能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彰顯時代特色。
曲解生態(tài)理念缺乏環(huán)保意識
追求生態(tài)性是當今各行業(yè)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然而許多人在不理解生態(tài)的真正含義時,感覺“生態(tài)”這個詞比較時髦,且容易讓人接受,便不管搞什么都要套上個“生態(tài)”框,這種現象在景觀設計行業(yè)尤為突出!有些設計師簡單地認為生態(tài)就是綠化,在設計中隨意破壞河流自然駁岸、場所、水文、地形、原有植被等,導致建設成本高,建后景觀養(yǎng)護管理費用高。事實上,生物群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生命的那部分組合,包括在這個特定范圍內的一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其系統(tǒng)內部要求相互之間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之中,其所包含的內容也是復雜多變的,遠遠不止一些設計師所理解的那樣膚淺。
很多設計師認為自己從事的行業(yè)就是美化和保護環(huán)境的行業(yè),不存在對環(huán)境的破壞,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一個項目在建設前,如不進行必要的技術論證,必然存在“建設性破壞”。如選材的不環(huán)保,用人工駁岸取代自然駁岸,大片的草坪或硬質鋪地等。例如我國某縣城竟造了一個近五萬平方米的集散廣場,由于草坪和硬質鋪裝太大,進入廣場沒一點親切感。其次是對人文環(huán)境的破壞,這種現象在我國表現尤為突出?!叭ㄒ黄健薄ⅰ耙?guī)劃一塊破壞一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景觀建設的誤區(qū),設計師必須樹立起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
相比之下,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在景觀項目實施前,都要進行周密、細致的論證,確定對環(huán)境不造成破壞,且項目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才決定項目的建設,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學習和借鑒。
三、景觀設計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對于景觀設計來說,就業(yè)前景還算是挺不錯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1、可以從事一些園林設計相關的工作,我國也正在大力推展綠色花園的開發(fā),所以這方面的人才也絕對緊缺。
2、還可以自己投資開一個花店或者是綠色植物店,只不過投入的資金和精力會更多一些,但是自己獲得的收獲也會很大。
四、中國的建筑與景觀特色之路?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guī)黻P于中國的建筑與景觀特色的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作為一個建筑或景觀設計師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甲方或同行的評議專家們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體地說是所謂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當我們在苦苦追求這種“特色”或許評判者認為作品已具有這種特色時,實際上特色已同我們擦肩而過。這就是為什么大江南北所謂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設計師們的功勞,而那些泛濫成災的、作為特色來追求的建筑和景觀恰恰使我們的城市變得丑陋、雜亂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聲日益高漲,而沒計師們的責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難日漸其深。
在這尋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徑之一是在傳統(tǒng)中挖掘,似乎從粱思成先生開始就認準了大屋頂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紀80年代北京城內出現的大量“穿西裝”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奪回古都風貌”。最近又在許多城市的建筑與景觀建筑中強調所謂“平改坡”以及給整座城市統(tǒng)一定色調。更有甚者,有人主張將西安古城恢復到明清風格。人們似乎從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與景觀特色的路子。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個世紀以前歐洲人從古羅馬的廢墟中找到了他們認為理想的建筑與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紀末美國人又從歐洲腐朽的路易十四等君主們留下的城市中找到了同樣的建筑和城市特色:古希臘的柱頭和羅馬的穹頂,還有白色的石材裝飾。盡管這些來自廢墟的腐朽不堪的建筑形式并未能在一個民主國家中延續(xù)太久,并很快被朝氣蓬勃的現代主義風格所拋棄,但它們卻如同一個不散的幽靈,時不時在世界各地顯形。在1929年羅馬召開的居住和城市規(guī)劃聯合會大會上,墨索里尼號召“在五年時間里,羅馬必須向全世界人展現其輝煌與風采——宏偉、規(guī)整、強大,如同Augustus時代的羅馬”(見Hall,1997,P197)。墨索里尼同時下令在Marcellus劇院、Capitoline Hill及萬神殿周圍創(chuàng)造大片的廣場、其他所有圍繞它們的、不屬于羅馬繁榮時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傳統(tǒng)的有機和混亂、多方的牽制,加上官員們的腐敗,使規(guī)劃未能附諸實施,羅馬得以幸存。同歐美尋求城市與建筑特色的路程一樣,來自中國農業(yè)時代的和充滿封建腐朽烙印的建筑與城市設計仍在不斷以“傳統(tǒng)”的名義和“優(yōu)秀”的姿態(tài)干擾著新一代的設計師們的創(chuàng)造。
當Rudofsky Bernard向西方世界公開了“沒有建筑師的建筑”(1964)時,實際上已向苦苦追求個性與特色的設計師們提出,特色本來并不需要設計師創(chuàng)造。中國豐富多樣的地方建筑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沒有設計師的時代里,地球的每個角落、每十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建筑風格和特色。特色,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本來就是不同的土地和那方土地上不同的天空和自然過程。本質上講,特色的建筑就是人為了生活而對土地及其自然過程的適應方式,而且是此時此地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的一種適應方式,而這種方式—定是最經濟的,或者就是最生態(tài)的。因為,經濟和生態(tài)本來就是—回事,用Worster的話說,生態(tài)就是自然的經濟(nature's economy)。所以,歸結起來,我們可以將建筑的特色在四維時空中加以定義,由它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兩部分所構成,具體講:
建筑的特色=F(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此時此地的土地及其過程,此時此地的技術條件、生態(tài)原則),其中:
生活方式,是在特定價值體系、倫理道德及法律所影響及規(guī)范下人的日常行為模式。顯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不能期望現代人像小農經濟時代的人那樣四代同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指望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仍然跟從晨鐘暮鼓的節(jié)奏。那么,我們又怎么能讓四合院和胡同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在對過往生活方式的懷舊情感中沉湎于過去的建筑形式,忘記了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我們的設計失去了時代的特色。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何改變,人總是離不開土地及土地上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討論決定特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土地格局和自然過程。前者包括山水及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態(tài),而后者則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流,諸如風的過程、水的過程及動物的運動和植物的生長。古代任何民族曾通過占地術,即通過閱讀大地的肌理或格局,通過辨析自然過程,甚至跟蹤動物的運動軌跡來取得建筑對自然力的適應,在中國甚至直接用兩種最主要的自然過程(風與水)來命名這種占地術。最終使建筑認同于所在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自然過程。而正是這種認同,才使建筑有了地域的個性,有了地域的特色?,F代地理學、水文學、生態(tài)學、景觀生態(tài)學及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在城市及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本可以使設計師對土地的格局及其過程的理解比我們的祖先理解的更加透徹,從而使我們的設計更具有地域的特色。無論古代和現代,土地的格局和過程是相對穩(wěn)定的。只要承認土地是有空間分異的,那么,潛在的建筑和景觀的地域特色應該就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的技術條件下,這種地域特色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這就必須涉及影響特色的另一個變數。
技術在建筑特色的形成過程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反映和動力,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技術也決定了人們認識和利用土地及其過程的效率,決定了建筑認同于土地及其過程的方式。所以,從積極的方面來講,建筑和景觀本身是特定技術的體現。技術使建筑和景觀具有特色。而另——方面,新的技術有可能使人們擺脫對特定自然過程的依賴和利用。我們往往自恃有現代技術,而不屑于對土地及其過程進行細心閱讀,用空調替代對空氣的利用,用強壯的地基和墻體來阻抗風與水流的過程,用電燈來取代自然光的利用、用外來的水泥和瓷磚替代當地的土、石和生物材料。從而使建筑失去了在天地中的定位,也失去了對土地的認同,因而失去了設計的地域特色。所以,要使技術對特色有積極的貢獻,我們不得不依賴于形成建筑與景觀特色的一個本質性的限制條件,那就是:
生活性。在技術“萬能”的時代,生態(tài)性原則是最終決定建筑是否具有時代和地域特色的試金石。為了實現一個同樣的目的,是否能用最少的能源和資源的投入來獲得同樣或更好的效果,同時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更小,這便是生態(tài)原則的精髓。而至于這個“同樣”的目的是否合理,則取決與此時此地的人的價值觀以及這種價值觀下的生活方式。如,為了實觀同樣的舒適度,設計師可以通過全封閉建筑加上人工的集中空調和照明系統(tǒng)來實現,也可以采用更簡單的自然通風和光照來解決,差別就在于前者是不生態(tài)的,而后者是生態(tài)的。那么,基于后者的設計特色是有意義的,而基于前者的設計特色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在這里,生態(tài)性優(yōu)先于單純基于技術而決定的形式的特色。進一步講,如果設計不但用直接的途徑充分利用了自然過程和能源,同時能用現代技術更高效地利用和轉換自然過程和能源,如利用風和水來發(fā)電,收集太陽能來加溫或制冷等,從而使人類為滿足生活需要而對環(huán)境帶來的沖擊減少,那么,技術強化了設計的生態(tài)性。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是有意義的,它會同時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曾經或正在熱衷倡導的所謂民族特色,或傳統(tǒng)風格,乃是用彼時所能得到的技術條件,來適應和利用彼時的土地與自然過程,來滿足彼時人的生活方式的結果,而不是現代技術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反映。這種特色除了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或旅游功能外,并沒有現實生活的意義。同樣,商家、決策者或者設計師們所趨之若鶩的歐陸風格,以及各種打著高科技的名義的豪華建筑,本質上是彼時彼地人,或此時彼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技術條件下的設計,而非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的土地及其過程的反映。
閱讀和尊重地方的土地和自然過程,利用現代技術實現生態(tài)化的設計形式,來滿足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中國的建筑與景觀特色之路。
更多關于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景觀設計太苦難了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科技文創(chuàng)產品有哪些(科技文創(chuàng)產品有哪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