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西湖的歷史
杭州西湖的由來(杭州西湖的由來和歷史)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西湖的由來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nèi)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fā)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jié)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qū),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并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筑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shù)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于下湖,白居易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huán)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筑湖堤,對西湖的發(fā)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后,西湖的性質(zhì)已經(jīng)改變,它已經(jīng)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后,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于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jīng)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jīng)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qū)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qū),其余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fā)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shù)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擴展資料: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并將“兩峰插云”改為“雙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
但是“西照”與“曉鐘”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后當?shù)毓倮魧⒖滴醯塾P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并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盎ǜ塾^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fā)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后新十景確定為云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于其地理范圍大于舊十景,其中大多數(shù)位于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tǒng)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shù)詞,較工);“玉皇飛云”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huán)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征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jīng)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chuàng)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nèi)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段淞终乒蕝簿帯?、《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xiàn)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jié)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shù)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lián)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jié)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臺》、《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
二、杭州西湖的歷史背景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錢水、錢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并見諸于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現(xiàn)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
北宋以后,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
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代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后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cè)形成了一個內(nèi)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
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于此石上。
”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側(cè)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yè)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旅游活動。
唐代,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
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由于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diào)任杭州刺史。
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采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nèi)。
六井現(xiàn)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nèi),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
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
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于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后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
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
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到宋代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fā)展史上極其顯赫
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
西湖的全面開發(fā)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mào)易。
同時,由于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jīng)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chuàng)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由于西湖的地質(zhì)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镠于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
從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jù)了湖面的一半。
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于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
”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
后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
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
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后,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jīng)濟繁榮,進入了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
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
”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nèi)來杭貿(mào)易的商人。
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
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jù)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數(shù)百舫”,“皆精巧創(chuàng)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
”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
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代到清代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銷金窟”。
據(jù)《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
”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
最為聞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
元代后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代有所擴大。
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
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蕩。
直到明代宣德、正統(tǒng)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
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
據(jù)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
”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長堤,后人稱楊公堤。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環(huán)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
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guī)制盡善。
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代,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
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并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
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
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qū)的龍井風景為游人注目。
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
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jīng)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疏浚后,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wèi)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
至此,現(xiàn)代西湖的輪廓已經(jīng)形成。
同治三年(1864年),創(chuàng)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三、介紹杭州西湖的資料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xiàn)今《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中少數(shù)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chǎn)。
西湖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擴展資料:
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苑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云。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并將“兩峰插云”改為“雙峰插云”;
“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但是“西照”與“曉鐘”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后當?shù)毓倮魧⒖滴醯塾P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并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苑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1984年.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fā)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后新十景確定為云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huán)碧、黃龍吐翠、玉皇飛云、寶石流霞。新十景的特點在于其地理范圍大于舊十景,其中大多數(shù)位于西湖周邊群山之中。
與傳統(tǒng)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shù)詞,較工);“玉皇飛云”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huán)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征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三評西湖十景。確定為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臺云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參考資料: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_百度百科
四、杭州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古時由于文化知識的局限,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去認真探尋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界有識之士才開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質(zhì)學觀點解釋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質(zhì)學家石井八萬次郎。1909年,他在東京《地質(zhì)學雜志》中撰文稱,西湖與日本的中禪寺湖相似,南山為古生代巖層的山坡,溪水北流,為西湖北山的火山巖堵塞而成。
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后來由于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而成的假說。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jīng)過地質(zhì)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瀉湖”說流傳最廣。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巖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诔练e。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nèi)側(cè)的海水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xiàn)象在地質(zhì)學上稱為“瀉湖”。起初,瀉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后來,經(jīng)過勞動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秀美的西湖曾是驚濤拍岸的海灣,千百年前的“滄海變桑田”畢竟在千百年前,假說也尚未完全證實。近年來,有地質(zhì)學家提出:確切地說,西湖不是一個典型的瀉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關于西湖形成的詳細機制、形成的確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西湖的由來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發(fā)展網(wǎng)絡營銷的原因(發(fā)展網(wǎng)絡營銷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