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技術 > 專題列表 > 正文
中國啥時候收拾日本(日本沉沒了中國會救嗎)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中國啥時候收拾日本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ChatGPT國內免費在線使用,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
本文目錄:
一、我們中國人是什么時候 把日本人趕走的
是美國的原子彈的功勞,中日還沒打完,中途美國以原子彈逼迫日本停武投降。1945年8月15日結束。
中國傷亡3500萬人,日軍才陣亡70萬,十萬和千萬的對比。
如果打下去的話,萬一輸?shù)脑?,或許日本可能會和蒙元、滿清一樣會成為57個民族,多一個”大和日本“的和日朝代,我們也許會穿日本"和"服,像琉球族一樣原來的漢姓都被改成日本姓氏和穿和服。
二、中國什么時候把日本人趕出去德
1945年8月,裕仁天皇全國通告,接受無條件投降,9月2日,時任日本外相重光魁代表天皇,在密蘇里號上簽署投降書,同時,在中國各地設立受降戰(zhàn)區(qū),共十個。最晚受降即臺灣戰(zhàn)區(qū),于同年10月25日在臺北舉行。而遣返日本人則持續(xù)到50年代
三、中國在那幾個朝代攻打過日本?
1、中華大唐帝國曾經出兵援助朝鮮半島抗倭,這也是中華將士與倭奴軍第一次直接交鋒!中國在朝鮮半島白江村以7000大唐海軍、陸軍將士以水陸夾攻的戰(zhàn)術焚燒倭寇戰(zhàn)船400艘,俘獲數(shù)萬,斬首萬余人,殘部狼狽乘船逃跑。倭寇以10倍于唐軍的兵力力戰(zhàn)不能勝,倭奴軍被唐朝海軍打的在岸邊看到唐朝軍旗便紛紛跪地求饒,隨后,唐軍將領命令將這些倭寇一概拘押在船。這也是日本軍隊對外作戰(zhàn)唯一一次向敵人下跪的戰(zhàn)例!戰(zhàn)后,日本人集結全國物力人力修建了一道位于朝鮮海峽的城墻,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中國軍隊渡海追擊,此戰(zhàn)使日本認識到了與中國的巨大差距。可以說,如果中國此時渡海追擊,倭國上下幾乎沒有可用之兵。倭奴國必亡!
2、中華大明帝國,日本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侵略朝鮮半島,朝鮮國王向中國求救,中華大明帝國出兵。最后徹底將倭奴軍趕出朝鮮半島,倭軍精銳再朝鮮幾乎被中國全數(shù)殲滅。倭國從此100多年間,國力一蹶不振。
3、胡虜蒙元帝國,廢物的蒙古人得得嗖嗖的不會玩海戰(zhàn),還率領20多萬蒙漢朝聯(lián)軍去攻打日本,結果兩次攻打均以失敗告終,再加上運氣不佳,每次都遭遇臺風。元朝統(tǒng)治者把中國的臉丟了個精光?。m然他們不是中國人)日本由此開始輕視中華,從前兩次被中國打得丟盔棄甲的失敗中走了出來,日本也由此產生了謀取中華大地的念頭。
回答完畢,全手寫
四、中國什么時候欺負過日本?具體點兒。
古代中國攻打日本具體的有四次:
第一次:中方是唐朝。
過程: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lián)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lián)軍的戰(zhàn)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zhàn)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lián)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愿、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馀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于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zhàn)。當時日本戰(zhàn)船有400余艘,唐、新羅聯(lián)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zhàn)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zhàn),由于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yōu)勢,輕視唐、新羅聯(lián)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余艘戰(zhàn)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zhàn)勝利后,唐朝繼續(xù)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lián)合與唐朝發(fā)生戰(zhàn)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lián)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fā)起更大規(guī)模的與唐朝密切聯(lián)系,而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zhàn)敗于中國之后,更激發(fā)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guī)模更大、次數(shù)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于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第二次和第三次,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侵日戰(zhàn)爭。
過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qū)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qū)域和漁獵區(qū)域的、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tǒng)朝代之一。元朝是由發(fā)源于中國西北方的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農耕區(qū)域發(fā)動全面擴張歷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興旺的頂峰,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塊構成了今天世界體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國家,而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事實上為在疆域擴張問題從本質里保守的華夏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的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國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正統(tǒng)地位、而且為后世中國留下重大遺產的朝代。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qū)域擴張全面發(fā)動戰(zhàn)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tǒng)的安全秩序的時期,僅這一點,就足以使元代與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區(qū)別。而從現(xiàn)代國家和國際體系的眼光來觀察,元代的周邊擴張其實同樣代表著一種經濟和安全的理性,既盡可能地擴大核心統(tǒng)治體系的范圍,消除任何潛在的破壞秩序的可能,同時創(chuàng)造大地域的貿易交換。
從安全和國家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元代中國的對外擴張其實有很多資本主義和大工業(yè)生產興起后的現(xiàn)代性,而元代對日本的二次戰(zhàn)爭和戰(zhàn)爭失敗,同樣是影響了隨后中日各自歷史的重大戰(zhàn)爭事件。自從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于蒙古人。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shù)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jié)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即將出兵,當時18歲的日本執(zhí)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并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xié)態(tài)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準備防御。忽必烈聞此訊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元與南宋激戰(zhàn)正酣,下令準備軍隊、船只、糧餉,向日本發(fā)起戰(zhàn)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睘榇烁啕惾?、漢人被迫造船、運糧餉,充當士兵,他們深受其害。但忽必烈執(zhí)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其實元朝軍隊僅僅在戰(zhàn)爭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zhàn)果。以后則屢戰(zhàn)屢敗。
盡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元朝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zhàn)場考驗的元朝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于面對面的搏斗,而戰(zhàn)斗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元朝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元朝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后的戰(zhàn)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zhàn)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并以強硬的態(tài)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要求并處死了使節(jié)。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于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shù)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fā),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后,進抵筑前志賀島登陸。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zhàn)斗?!痹姂?zhàn)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后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tǒng)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xié)調作戰(zhàn)。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兩個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臺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臺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于元軍戰(zhàn)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臺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苯y(tǒng)率范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于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zhàn)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zhàn)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zhàn),而事實上,在與元朝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yōu)勢,其勝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zhàn),本身其為復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臺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xù)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yōu)勢的戰(zhàn)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元朝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于東亞大陸體系之外,并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后,很快發(fā)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tǒng)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第四次:中方是明朝。
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zhàn)(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歷十九年,萬歷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于影響了日本以后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于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已經一目了然。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zhàn)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zhàn)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zhàn)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后陽成天皇”,自己測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于“太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tǒng)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yǎng)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于“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tǒng)一了戰(zhàn)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后,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fā)動對中國的戰(zhàn)爭。早在戰(zhàn)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后世。待日本諸事穩(wěn)定后,將讓日本于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薄?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后,他于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yǎng)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zhàn)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zhàn)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fā)布的遷都北京準備令里也有體現(xiàn),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后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后,豐臣秀吉坐鎮(zhèn)名護屋為統(tǒng)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并迅速攻占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于其海戰(zhàn)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zhàn),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zhàn)爭暫告結束。
由于豐臣秀吉無法滿足于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后兩年多的明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chuàng),明朝援軍繼續(xù)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tǒng)一的日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zhàn)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zhàn)的時機不成熟,于是江戶幕府馬上又采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后,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五次中日戰(zhàn)爭。
以上就是關于中國啥時候收拾日本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中國聯(lián)通logo中國結(中國聯(lián)通標志圖案)